欢迎访问吴兴区人大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关于创建国家级生态区的调研报告

来源 : 字号 :【 时间 : 2013-09-27

  生态区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十八大精神,落实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是有效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有效载体。为进一步推进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工作,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13年工作安排,我委于67月,对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听取了区生态办、区发改委、区水利局、区农林局、区建设局等相关部门的工作汇报,与市级有关部门进行工作对接,深入高新区、各乡镇和环渚、月河两街道进行走访座谈,并通过“边调研、边督查”的方法,了解情况、听取意见、研究对策、督促工作,助推我区的国家级生态区创建。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生态区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建区以来,区委、区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建区伊始,就提出了建设“实力吴兴、开放吴兴、信用吴兴、生态吴兴、平安吴兴”的奋斗目标,推行“生态立区”战略。去年,在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区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国家级生态区的战略决策,并决定于今年年底力争通过国家级生态区创建技术核查目标。

  两年来,区政府认真组织实施,在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宣传发动、强化环境整治、狠抓指标落实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效。目前,国家级生态区创建5大条件、22项指标基本达标;完成国家级生态乡镇7个(4个已命名、 3个待命名),完成市、区级生态村创建122个;102个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68个生态文明示范点显示亮点和特色;国家级生态区的申报工作已完成初审和自评,并通过省环保厅向环保部递交了技术核查申请,正式进入申报程序。前期,我区的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工作呈现出以下工作特色:

  ()领导重视,组织保障抓创建

  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区政府自2009年启动省级生态区创建工作。20114月,省级生态区通过验收后,马上从思想上、行动上,转入更高层次的国家级生态区建设工作。建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区长为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家级生态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机制,下设办公室。各部门、各乡镇也都建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计划,健全了组织网络。

  2、责任落实,齐抓共管。近年来,区政府每年定期召开全区生态建设工作会议,与乡镇(街道)、职能部门签订生态建设目标责任状,将其列入年终综合考核。初步形成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部门、乡镇(街道)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今年五月,制定、下发了《吴兴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乡镇(街道)、职责部门的创建任务和工作职责,先后召开国家级生态区建设动员会、推进会、工作汇报会等一系列会议,进行部署,推进工作。同时,把创建工作列入政府重点工作督查内容,强化督查和指导。部门和乡镇(街道)按照创建要求,及时召开会议,进行部署、落实,积极做好各项创建工作。

  3、强化宣传,形成共识。为提高国家级生态区的群众参与度和知晓率,及时制定了生态区创建宣教工作方案,并利用各种媒体,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开设专栏、制作公益宣传片、开展文艺巡演、发放宣传资料等,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同时,制定了创建迎检宣传方案,强化核查期间点和面的宣传氛围。经调研组1004份问卷调查,我区生态建设知晓率比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知道创建国家级生态区的为937人,知晓率达93.32%(了解途径:政府宣传512人,四边三化、双清活动306人,各类会议91人,其他88人)。

  ()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抓创建

  1、规划引领,谋划在先。2004年,区政府编制完成了,全省首个将生态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四规合一”的“生态吴兴”建设规划,明确生态保护的各项目标任务。2010年,在市中心城区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及时与省环科院一起修编了《吴兴区国家级生态区建设规划》,并通过了专家论证和人大常委会的审议,以生态区建设规划引领创建工作。

  2、投入有效,强化基础。区政府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挤出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区建设,并动用全社会的力量、资源来加大保护环境的投入。两年来,共投入资金42.6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美丽乡村创建等,通过有效投入,全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3、注重特色,亮点纷呈。对照创建指标,在全区范围内实施了:生态乡镇创建及系列绿色创建工程、农业污染治理工程、矿山整治与复绿工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十大工程”,并从新农村建设、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等方面,精心排定了102个生态环境建设项目,68个生态文明示范点,来推进国家级生态区建设。目前,102个项目,68个示范点绝大部分已完成。完成绿色社区9个,绿色学校49所,绿色家庭51户,生态细胞创建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开花。

   () 完善机制,创新办法抓创建

  1、健全机制,严把准入。狠抓理念创新,加快经济方式转变,建好工业企业准入机制。一是严把准入关口。做到发展与保护同步推进。招商引资中,坚持做到“四个不招”;项目审批中,坚持做到“三个不批”。建区以来,为了不牺牲环境,拒绝了47个有污染的大项目入驻吴兴。近两年,否决“低小散乱”小铝业等项目15个,切实守住“绿色门槛”。二是淘汰落后产能。从08年开始,连续六年开展了“十百千万”行动,制定出台鼓励和扶持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关闭或转产的实施意见,通过推出排污权使用与交易暂行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退二进三”等一系列措施,加大关停淘汰力度。截至2012年底 ,56家企业实现了关闭或转产。三是加快结构调整。围绕资源消耗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制定《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四年行动纲要》,加快调整“四个二”工业产业结构。引进上海新长宁集团多媒体产业园等一批现代服务企业。目前,装备制造、金属材料、光电新能、特色纺织四大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达82.5%

  2、开展整治,提升质量。完善环境整治机制,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还自然一个“山青、水秀、天蓝”的环境,是区政府这几年抓生态区创建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开展工业污染专项整治。将环境整治与节能减排、环保达标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对“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险、低产出、低效益”的印染砂洗、漾西铝合金、铅蓄电池、电镀行业等进行专项整治。2010年以来,关停并转企业39家、整治提升20家。二是开展矿山环境专项整治。按照“一律不批新矿,坚决关闭城市周边、国省道沿线等重点区域的到期到量矿山企业”的思路,开展了矿山整治。到目前,全区保留矿山企业10家(比建区时减少53家,下降84%)。同时,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现有企业内部整治,矿山环境整治完成率达到94%,绿色矿山创建率90%,名列全省前列。三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以生猪、东林龟鳖养殖治理为突破口,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至去年底,投入资金925万元,治理百头以上规模养猪场95家(关停23家,搬迁8家),运用浙大生物生态净化新技术,开展东林龟鳖养殖污染专项整治试点工作,10个村推行了龟鳖养殖污水治理新模式,并有4个村实施了有动力的养殖废水治理工程。四是开展农村村庄环境整治。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统筹推进“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双清”行动等各项工作,下派195名“环保局长”驻村包干助推“四边三化”和“双清”工作,每月评出“十大环境最美村”、“十大环境较差村”。以东林镇为试点,开展为期一百天的水环境集中整治,按照“彻底治、治彻底”的思路,制定了《吴兴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全面实施河道清淤和清障等工程,从根本上解决河道水环境污染问题。今年以来,开展集中整治行动139次,清理垃圾7237吨,取缔废品收购点190个,拆除道路沿线违章构筑物3.06万平方米,白化美化墙面2.23万平方米,1277条(1075公里)河道全面得到了清理。

  3、夯实基础,推进转型。加强生态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狠抓生态环境的转型升级。一是推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102个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全面完成,强化生态区创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污水处理厂10座,做到全区乡镇处理设施全覆盖。积极推进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碧浪、市北、埭溪等6家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工作,东部、东林2家污水厂提标改造工程已完成土建。二是推进循环经济推广利用。在全区范围内,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广节水节能技术和产品,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工作。2012年申报省级循环经济发展“991行动计划”项目19个、市级循环经济重点项目20个,全区11家省控以上重点污染企业全部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全面落实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置,积极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探索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近年来,共建成农村垃圾中转站4座、垃圾收集房197座,购置垃圾运输车603辆,增设垃圾箱(桶)8794只,在全区形成了“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置模式。三是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提升。按照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要求,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65个行政村进行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深入实施“百千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美丽乡村37个,完成村庄环境整治提升村100个。

  (四)齐心协力,上下联动抓创建

  1、上下联动抓创建。我区的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工作得到了省、市的高度重视,市政府把我区的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工作作为国家级生态市的一个重点工程来抓,市创建办多次到我区亲临指导,并帮助向上沟通、汇报,争取支持;开发区、度假区各乡镇(街道)围绕吴兴创建的要求做好本职工作;区辖各乡镇(街道)围绕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和职责分工,做好创建工作。今年8月8日,市人大常委会对我区的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工作专题进行了督查和调研,充分肯定我区的创建工作。通过上下联动,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上下联动、部门合作、企业配合、全民参与”的好局面。

  2、强化制度抓创建。锁定“三年创建,两年完成”的工作目标,完善创建制度,促进工作落实。通过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交流进展、查找问题、明确举措,确保工作有序推进;通过联合督查制度,整合区两办、区作风办、区重点工作督查组等工作力量,发挥“两代表一委员”的监督职能,建立大督查格局,对创建工作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推进工作落到实处;落实考核奖励制度,出台工作保证金、风险承诺金等奖惩制度,将工作考核直接与经济挂钩,形成奖惩倒逼机制,助推生态创建。

  3、查漏补缺抓创建。为在今年顺利完成环保部组织的技术评估,区政府在借鉴兄弟县(市)区迎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不断细化工作方案,按照核查时间,倒排工作任务,逐一落实到人。区创建办专题召集乡镇(街道)、区级部门的分管领导、联络员,召开迎检工作专题部署会,提出明确要求,重点就“十项工程”打造、示范点建设的查漏补缺工作和资料台账的收集、汇总等工作进行了布置。精选创建示范点,从培育的68个生态文明示范点中挑选41个备查推荐点,制作宣传册页,落实讲解员、安装宣传牌;完善创建资料,针对考核指标所需要的基本资料和支撑资料,在去年落实专人进行收集、跟进指导的基础上,专门抽调人员进行集中办公,收集整理,进一步完善资料台账。目前,相关台账资料已基本收集整理完毕。同时,还制作了生态吴兴画册、宣传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我区生态创建成效和工作。

  二、生态区创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调研中,我们发现,国家级生态区创建也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思想认识仍然滞后。创建内涵理解不够不位,不少干部群众把生态区建设简单等同于环保工作,认为这是环保局、生态办的事,配合意识差,自觉参与度不高;创建主动性也不够到位,有些同志认为这次国家级生态区创建是市里要求,为市里创国家级生态市而创,三年工作要两年完成,要求太高、时间太紧,难度较大;环境现状感悟也不够到位,部分同志还停留在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层面,认为当前的生态环境还可以,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感觉不够到位。调研组问卷调查显示,31.08%的群众认为政府对保护生态环境还不够重视或一般;30.28%的群众对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作的努力表示不太满意或一般。

  (二)工作推进不够平衡。领导精力、组织力量不平衡,有些领导没有处理好工作的轻重缓急,弹好钢琴,工作中往往出现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忽视”的状况,创建工作被面前的险急任务所挤占,精力、组织力量到位程度不够;上热、下冷,主管部门急、配合部门坦,进展不平衡。特别是在乡镇撤并、领导更替过程中,工作交接不到位,分工不明确,出现了漏管、真空的现状;一些部门工作没有按时推进,创建资料不齐,测算分析报告质量不高,甚至还有个别单位的测算分析报告至今仍未完成;考核指标还尚有差距,对照创的建5项基本条件,22项指标,从资料上报来看,基本达到了评审标准,但经调研和分析,实际上还有好几项指标有一定差距。如:考核指标18(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未能达标(卫生部门三年所有的检验报告大部分都为不达标,支撑材料无法达到指标要求);考核指标22(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95%),近期调查,今年由于开展了大规模的“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双清”行动,推进了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和知晓率,但近三年的统计数据均未能达标。

  (三)示范建设亮特不够。虽然,创建之初,就选取了68项目作为国家级生态区生态文明示范点来培育,但从特色和亮点来看,还是不够的,与兄弟县区相比,亮点不够亮,标准不够高,如与今年通过技术评估的新昌县、通过验收的仙居县相比,他们的示范点不仅多,可看性强,形象美观,建设标准高,而且能集点成面,整个环境山清水秀;部分示范点建设进度缓慢,如埭溪镇小羊山生态文化主题景观园区、妙西镇玲珑宝岛风情园等工程还尚未完工;示范点之间环境卫生还没有得到彻底整治,沿线“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有些示范点缺乏宣传展示,无法体现示出亮点和特色。虽然,在调研、督查过程中,生态办及时与乡镇街道进行了对接,一方面重新调整排定了新的示范点,另一方面督促其加快建设,选定了41个备查推荐点,重点加于提升整改,但还存在着工作不够到位的现象。

  () 生态保障力量不够。环保分局、生态办人员不足,与其担当的职责任务不相对称(区环保分局工作人员共计17人,在编在岗人员9人,而三县中人员最少的安吉县,行政编制12人,参公20人,事业编制36人);另外,区环保分局的监测设备数量不足;生态创建和环保经费缺口较大,投入机制还不够健全。随着扩权强区、事权下放和当前形势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环保部门职责不断增多,现有工作力量与当前任务明显不匹配,很多工作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五)环境状况有待提高。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去年以来,虽然全区上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专项行动,重点区域、路段的垃圾得到了清理,城乡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每次明查暗访都有脏乱差的卫生死角存在;水环境质量仍然较差,虽然,近期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解决河道水环境污染的“双清”行动,但是,当前的河道水质与江南水乡“水晶宫阙”的吴兴还有很大的差距,与百姓的期望、要求还有差距。据调研组问卷调查,对本地水环境状况非常满意、比较满意的只有52.89%,特别是东苕溪、东林镇水系、太湖溇港等河道因矿山开采、龟鳖养殖、蓝藻等,河水被污染,河道被堵塞;大气环境问题仍较为突出,随着雾霾天气不断增加和PM2.5监测数据总体落后,中心城区的大气复合污染被推上风口浪尖,防治工作日常艰巨。1至8月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QL优良率只有53.91%,轻度污染67天,中度污染28天,重度污染17天。据调研组问卷调查,群众对空气质量满意度只有58.86%,对生态环境满意度只有56.47%,生态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寻求具有吴兴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吴兴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更是建设国家级生态区的永恒目标。为进一步建设好“生态吴兴”,创建国家级生态区目标,特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提高思想认识,在加强组织领导上下功夫。生态保护功在当今,利在千秋。我们必须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列入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政府以及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十八大精神的要求,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理解创建国家区生态区的科学内涵,统一好思想,遵循好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树立集约、高效、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把生态区建设贯穿于建设新吴兴的全过程。进一步强化力量协调,强化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强化对部门、乡镇(街道)的督查,协调各方面的力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做好工作。生态建设领导小组要担负起组织领导的作用,听取汇报、与上沟通、强化领导;生态办要抽调责任科室人员,进行集中办公,要切实担负起决策、指导、协调、监督等各项职能;各成员单位和乡镇(街道)要紧密配合,沟通协调,主动参与,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健全生态区建设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层层落实好工作责任,并按工作职责把责任分解到人,按照国家级生态区考核指标的要求,将各项任务完成情况作一次“回头看”,做到任务再细化,工作再落实。各乡镇(街道)及区级部门,要按照各自工作职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切实做好国家生态区创建的各项工作。

  (二)加强宣传教育,在营造共创氛围上下功夫。国家级生态区建设是落实“生态吴兴”战略有效载体,创建工作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与参与,只有成了群众的自觉行为,才能真正形成创建合力。群众的满意度、知晓率是创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去年,省统计局电话抽样调查,我区的满意度为53%。现在,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工作已到了关键的冲刺阶段。为此,全区各级政府要在统一思想,强化落实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工作的宣传,强化技术评估期间的宣传氛围,通过报纸、电视、网络、手机平台、橱窗广告等各种宣传载体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宣传。通过中、小学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开展小手携大手等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公开信,对学生、家长和身边群众进行创建宣传,提高市民的满意度和知晓率。

  (三)突出工作重点,在呈现特色亮点上下功夫。特色亮点是展现我区创建生态文明的窗口,是创建国家级生态区的重要载体,当前创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指标的修补和生态文明示范点的规范。政府要高度重视,集中力量,想尽办法,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各成员单位和乡镇、街道,要按照职责分工、项目建设任务的要求,明确计划,倒排时间,落实专人,做好指标的查漏补缺工作。完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根据27项指标要求,一项一项对照核查,按照指标体系ABC三类目录分类的要求,整理归档,并做好指标支撑材料的归档工作,使台帐资料齐全、完整。特别是测算分析报告,要做到数据达标,计算精准,经得起专家组的审核、询问和对比。完善生态示范点建设,排好核检路线,重点要加强41个备查点的整改提升,达到既有特色,更有亮度,进一步抓好沿线和核查备选点的周边环境整治,要切实加强辖区内企业和污水处理厂的监管,确保不发生各类环境问题。

  (四)强化上下合力,在工作对接协调上下功夫。国家级生态区建设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涉及20多个部门,覆盖开发区和度假区及所有乡镇(街道),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上下合力,左右协调,齐心协力,才能打好这场攻坚战。要积极动员全区干部群众一起来参加国家级生态区的创建活动,做到“生态文明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只有全民参加、人人参与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各乡镇街道部门,要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履行好本职。要强化与市生态办的对接和协调,在技术评估期间,争取市生态办在全市范围内(特别是中心城区)启动生态市创建活动,强化氛围宣传,开展环境整治,形成市区共创的良好氛围。要加强与开发区、度假区的协调,请开发区、度假区各乡镇(街道)按职责分工抓好工作任务的再落实,真正形成大吴兴创建国家级生态区的氛围。要全力做好与省里、部里的沟通,争取省环保厅、国家环保部的支持。外地创建的经验告诉我们,争取上级领导支持是创建国家级生态区非常重要的手段(上京汇报和请他们过来是最有效的方法)。建议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在省环保厅领导的陪同下,向环保部领导作一次汇报,并邀请他们来我区检查指导,争取早日组织技术评估,顺利通过技术核查。

  (五)坚持长抓不懈,在长效管理机制上下功夫。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区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长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在通过核查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查漏补缺工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通过环保部的整改验收。要强化环境保护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生态建设长效管理各项工作机制,改变经济发展思路,强化环保投入,强化工作监督,切实改进和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办法,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效,作为考核乡镇街道、部门工作成绩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以国家级生态创建为新的起点,经过“一年一年地抓,一任一任地干”,还百姓一个“山青、水秀、天蓝”的生态吴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