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吴兴区人大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关于全区科技创新工作的调研报告

来源 :区人大办 字号 :【 时间 : 2015-04-08

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为全面了解我区科技创新工作现状,深入剖析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便为人大常委会审议政府专项报告提供第一手资料,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近期,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对全区科技创新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听取了有关区级部门、高新区、乡镇情况汇报,实地走访了26家企业,召开了8次座谈会,并对全区54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展问卷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科技创新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建设“科技新城”总体目标,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力引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努力打造新兴产业集聚、高端人才密集、科研成果丰硕的创新发展试验区。

  1、高新技术产业势头良好。立足我区产业基础,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区产业格局日趋合理,“2+2+N”(即壮大发展装备制造、光伏新能两大主导产业,提升发展金属材料、特色纺织两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形成。截止目前,全区共有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6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61家,均居全市前列。2013年,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15.05亿元,增幅达15.0%,列全市第二,高于规上工业增幅5个百分点。

  2、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以现代物流装备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现代物流科研创业园和省级现代物流装备创新综合试点启动建设,国家级金属管道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吴兴光电、吴兴羊绒和物流装备三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吴兴科创园改造提升工程深入推进,一期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多媒体产业园成功创建为全市第一家省级专业孵化器。七幸科技园等民营孵化器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级农高园区规划布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湖州上电科研究院、浙大湖州环境科技创新中心、织里童装区域创新服务中心等一批公共平台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科技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各类创业人才办理政策落实、项目申报、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提供便捷服务

  3、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企业对研发机构建设日益重视,全区已建立省级企业研发中心30家,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4家。调查的54家企业中,84.8%的企业建立市级以上研发中心,87%的主导产品具备国内先进水平。不断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今年以来,组织企业与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上海生物医学产业技术院、浙工大、江南大学等10多个高校院所进行对接,为企业的产品技术升级提供技术支撑。调查中89.6%的企业与国内外大学或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发。大力实施以千人计划南太湖精英计划为主体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着力提升高科技项目的引领能力。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在创建省级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区的基础上,成功入围“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创建。

  4、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区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的实施意见》,全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层层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实行季度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完善科技创新责任体系。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科技投入力度,2013年我区本级财政科技投入达到4301万元,占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4.35%;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R&D)增幅18.3%。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相关财税优惠政策,积极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税额减免和企业技术开发加计抵扣工作。围绕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关键环节,努力挖掘项目源,指导、服务企业积极向上申报各类科技项目。近年来,我区每年新立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0项以上,特别是2013年新立省级以上科技项目达到53项,向上争取科技资金6240万元,项目立项数和资金争取数均名列全市第一。调研走访中企业对我区科技部门在项目申报、人才引进、争取政策等方面的服务表示满意,调查满意率达到99.2%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区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调研中也发现,当前我区科技创新工作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不够明显。目前我区工业经济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矛盾仍较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高,科技创新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驱动作用不够明显。2013年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05亿元,仅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8%。调查的54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新材料和光机电行业占到61.7%,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环境保护及技术服务等行业的企业不多。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足够的科技支撑,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研究方法、检测手段落后。农业龙头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弱,产品更新换代慢,发展后劲不足。

  2、科技投入保障力度尚需加大。在当前区、乡两级财政可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科技项目财政配套资金难于到位,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企业也普遍存在科研机构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引进步伐不快。同时,科技创新的金融信贷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风险投资和信用担保机构服务能力不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因无足够的融资担保难以从银行贷款,融资难成为阻碍企业特别是处于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而我区目前的高新技术企业大部分处在起步或成长阶段。

  3、科技人才要素瓶颈制约突出。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因素。虽然近年来我区加大了人才引育力度,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但科技人才不足矛盾仍然突出。调研走访中,企业普遍反映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端人才难引进、留不住,造成企业科技研发人员不足,特别是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十分匮乏。问卷调查中61.5%的企业缺乏研究开发方面的高科技人才;56%的企业认为人才流动频繁,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由于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缺乏,企业与外地院校的研发合作往往比较松散,有些甚至只是挂个名头,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农业科技人员严重不足,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问题尤为突出。

  4、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高。部分科技项目“低小散”现象比较突出,科技项目多头申报现象时有发生,项目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产学研结合层次不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与市场、企业需求结合不紧,不少研发活动主要是为评职称、拿奖项,能够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科技创新成果不多。而许多企业却又苦于没有研发平台和技术、人才支持,找不到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成果。应用性科技创新活动往往重过程轻效果,创新成果不少但转化为产品、实现产业化的不多,科技优势对产业优势的贡献度不理想。专利拥有量和转化水平尚需提高,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专利和产品不多,企业对外依存度高。调查中企业发明专利仅占全部申请专利的13.9%

  分析上述困难和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区域创新基础比较薄弱。我区服装印染、金属制造等传统产业的占比较高,科技附加值总体偏低,三高一低现象仍然突出。虽然近年来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但总体缺乏科技支撑。由于建区时间不长,可用财力有限,科技创新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尚显滞后,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力度不足,财政安排科技资金增长不快。

  二是企业创新主体意识不强。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创新意识不强,小富即安,怕冒风险,满足于改造和扩大现有技术项目,依靠规模扩张和价格竞争谋求发展。对知识产权开发与保护意识不强,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不多。特别是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不少企业减少研发投入,延迟甚至放弃原先的科研计划。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研发力量较弱,激励机制不完善,技术依赖度较大,产学研中的主导地位尚未凸显,难以承担起技术创新主体的重任。

  三是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目前东部新城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尚不完备,金融、商贸和休闲服务业等不够发达,日常生活还不够便利,专家楼、人才公寓等配套建设还比较滞后。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人气不旺、生活不便,是造成当前高端人才难引进、留不住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是科技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在政策扶持和科技项目申报、服务等方面的协调机制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信息沟通,降低了政策的协调性和执行力,影响了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一方面,由于部分科技项目申报时间短、材料多、流程繁、成本高等因素,企业享受政策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有的企业则是多头享受政策,对政策扶持的依赖度较大。虽然相关部门通过办培训班、上门服务等形式做了大量的宣传培训工作,但部分企业仍然反映对科技创新扶持政策不够了解。科技咨询、中介服务等科技服务行业不够发达,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有待加强,部分科技项目管理不够规范,项目资金使用监督不够到位,项目审计和绩效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四、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支撑,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加快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全区上下要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体目标,优化政策环境,强化公共服务,激发创新活力,加快推进全区科技创新步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1、突出企业主体,加快推进科技自主创新。一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政策宣传、教育培训、典型带动等方式,引导企业经营者拓宽发展视野,增强创新意识,加大科技投入,重视科技研发,提升企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二是注重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围绕打造“2+2+N”新型工业体系,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升,形成特色明显、发展有序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模式,努力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尊重市场规律,以市场导向统领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使科技优势更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三是强化人才保障。依托“南太湖精英计划”、“国家千人计划”、“省级千人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引进机制,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注重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有机结合,加快高层次创新团队建设,促进高层次人才集聚。重视“新生代”企业家和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企业家。探索与高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定向培养等模式,加大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2、完善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科技承载能力。一是加强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突出规划引领,加大招商力度,完善政策配套,抓紧建立并延伸产业链,全力打造现代物流装备产业集聚区。扎实推进国家级农高园区建设,加快农业科技综合服务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引进符合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农业龙头企业,深化与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中科院农业中心等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的引进、研发和推广力度。二是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吴兴科创园改造提升工程,着力研究加快孵化企业产业化进程的办法与举措。加快多媒体产业园省级专业孵化器功能发挥。探索民营孵化器建设的运作模式,引导更多民资进入科技企业孵化器领域。全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与发展,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建设有层次、高质量的研发机构。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与科研部门联合共建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联盟,实现产学研合作由短期合作、松散合作、单项合作向长期合作、紧密合作、系统合作转变。三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提升省级工业设计基地、湖州上电科研究院、浙江大学湖州环境科技创新中心、织里童装区域创新服务中心等一批公共平台的服务功能。加快启动科技金融合作试点,全力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等业务,促进金融与科技的结合,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着力推进科技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引进人才购房补助、人才公寓建设与租住等政策。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建设,为企业项目申报、专利申请等提供专业服务。

  3、注重项目管理,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是规范项目申报。鼓励引导企业实施国家、省、市科技创新项目,加大对企业项目申报的指导和服务力度,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受理部门、申报条件和操作流程。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机制,减少管理环节,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完善绩效考核。加快建立以绩效为中心的科技项目评价体系,完善科技项目投入与产出评价机制,加强项目经费分类管理,注重量化考核,着力提高科技项目资金的使用绩效和透明度。三是重视知识产权。鼓励和支持企业对各类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创造、运用和转化。引导企业积极申报著名商标,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导向等手段,促进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加快知识产权成果转化。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维权行动,引导行业企业建立区域知识产权联盟,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4、强化服务保障,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不动摇,切实把科技创新摆在重中之中的位置,落实工作责任,完善考核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同级财政收入1个百分点以上。引导金融资本、创投基金、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实施科技创新,探索建立科技风险融资担保机制,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三是创新服务机制。加强科技部门与发改、农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协调与联动,加快形成科技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科技项目管理体制,尽快实现科技创新项目的信息共享,改变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的现象,努力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系统化、专业化的政策宣传和服务。

       20149月